信用救济让征信更有温度
近日,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无疑是2025金融街论坛上传递出的最具民生温度的一则信号。政策指向十分明确——对疫情以来因不可抗力导致违约、但已全额还款的个人,不再在征信系统中展示相关逾期记录。此举,既体现了金融监管的柔性,也释放出重建信任、激发消费的积极信号。
这是一次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修正。征信制度的本质是记录信用事实,但在突发事件面前,部分事实未必能公正反映个人真实的信用水平。疫情期间,大量个体经济活动受阻,收入骤减、现金流紧张,部分人出现短暂违约,并非主观恶意。如今,这些人早已履约还款,却长期被污点限制在金融体系的门外,贷款、购房乃至就业都受到连带影响。此次信用救济,正是对这种技术性失信的合理纠偏。
这一政策有助于重塑社会信用生态。征信的威慑力来自有错必记,但其公信力则依赖有错能改。让守信者有机会重新起跑,不仅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也能倒逼征信体系更精细化区分恶意违约与非恶意违约。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这种基于情境、周期和行为特征的差异化信用修复机制,或将成为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将为经济复苏注入温情与活力。信用不仅是经济的润滑剂,更是消费与创业的通行证。信用恢复,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中低收入群体可以重新获得贷款、消费、就业等金融机会。这不仅能带动社会信任的回升,也能从微观层面提振宏观经济。可以预见,一旦政策落地,居民部门的金融活跃度将明显提升。
当然,信用救济不能等同于信用赦免。央行明确提出,救济仅限疫情期间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全额偿还的违约行为,仍保留违约记录的约束效力。这种有条件的宽容,既避免了道德风险,也维护了征信制度的严肃性。
征信之本,在于真实,更在于公正。一次性的信用救济,是对冰冷数据注入人情温度的尝试。它让制度更具包容性,也让诚信真正回归理性与善意的平衡。金融的终点,不只是风险控制,更是让每一个诚实履约的人,都有机会重拾信任、重新出发。(徐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