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友好医院”真友好吗?
主持人:张戈
据《工人日报》报道,上海、北京等地近期陆续推出“骑手友好医院”,通过绿色通道、专属优惠、健康管理等举措,试图解决外卖骑手“送餐难、看病烦”的困境。这一创新举措究竟是体现了城市温情,还是折射出数字时代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层悖论?对此,我们来听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超越“特殊关怀”,期盼常态保障
浙江省首届“最美外卖骑手”,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饿了么萧山、富阳区域经理朱明李:“骑手友好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专属优惠,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以往,生病是最让我头疼的事。若只是小病小痛,为了不耽误送餐、不影响收入,只能咬咬牙硬扛;而一旦遇上需要去医院的大病,从挂号到检查,每一步都得排队等候,繁琐的流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更让人心力交瘁。现在,“骑手友好医院”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也变得更加便捷安心。
然而,在享受这份温情的同时,我心中也难免泛起一丝苦涩。“特殊关怀”的背后,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本应享有的权益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在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我由衷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健全。
从制度层面来看,希望相关平台能切实承担起应有责任,为我们缴纳更为全面合理的社保和医保,使我们在面对疾病或工伤时,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不再为医疗费用忧心。同时,也期待政府能出台更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行业用工,明确我们的劳动权益与义务,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地工作。
“骑手友好医院”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我期待未来我们能超越“特殊关怀”,无需“额外标签”,仅凭劳动者身份,就能享有完整的权益,这应是社会发展的“标配”。
为风雨中的追光者点亮健康灯塔
本报评论作者王志顺:在城市奔涌的脉搏里,骑手们恰似流动的血液,维系着现代生活的活力。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将热腾腾的餐食与承载期待的包裹准时送达,其身影成为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然而,这份“速度与激情”背后,是千万骑手群体难以言说的健康困境。
“骑手友好医院”的创新,正是对这道时代难题的精准回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骑手友好医院”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友好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更要关注每一个群体的需求,尤其是那些默默付出、为城市运转作出贡献的群体。骑手们用他们的辛勤劳动连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健康与幸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活力,源于每一个奔跑者的付出;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对每一个群体的关怀。“骑手友好医院”如同一盏温暖的灯,既照亮了骑手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整个社会的良知与担当。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群体,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
真正的“友好”是无需“特殊”的公平
本报评论作者高低:骑手们终日穿梭于城市的毛细血管,用速度支撑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始终游走在医疗、休息、保障等基本需求的边缘。“骑手友好医院”的出现,确实填补了特定群体的健康管理空白,但这种“特事特办”的关怀模式,本质上是对普遍性劳动保障体系不足的补救。
这类定制化服务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骑手需要通过“特殊通道”才能获得本该平等享有的医疗服务?这些看似温暖的举措,恰恰反衬出常规医疗体系对特定职业群体的隐性排斥。然而真正的公平,不是为弱势群体降低门槛,而是从一开始就不设置那道无形的门槛。健康的城市生态不应依赖于不断增设的“特别通道”,而应致力于打造每个人都能顺畅通行的“主干道”。当温暖成为特例时,恰恰说明常态已经冰冷。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创新多发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更多中小城市的骑手依然面临就医难题。这揭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亮点往往以“盆景”形式出现,却难以形成“森林”。若要使“骑手友好”从个别医院的创新转变为普惠性制度安排,需要的是各方系统协作,而非零星善意释放。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骑手们既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也是最易被磨损的部件。“骑手友好医院”是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社会对新兴职业群体的人性关怀,也折射出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滞后与断裂。当我们为这些创新鼓掌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劳动者,无论职业、无论身份,都能在常规体系中获得有尊严的对待。毕竟,真正的友好,不是为他们开辟特殊路径,而是确保每一条路都自然地向所有人敞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