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至上”面前,员工的尊严在哪里?
近日,阿坝文旅部门通报一起引发网络热议的服务纠纷:10月19日晚,某游客入住九寨沟贡巴酒店时,因实际房型与预订不符与前台服务员发生争执。据通报显示,该游客情绪激动推倒两台电脑设备,并掌掴服务员面颈部;在酒店负责人劝解过程中,双方再次发生辱骂冲突,最终服务员挥拳反击致该游客头面部受伤。
该事件中,服务员暴力还击的行为的确欠妥,不过这场由客房差异引发的肢体冲突,撕开了服务行业长期存在的隐痛——当职业微笑遭遇野蛮对待,基层服务者究竟该如何自处?
此类场景并非孤例。火锅店曾发生顾客扇服务员耳光的事件;民宿老板劝阻醉酒闹事客人反遭殴打住院;景区售票员被游客暴力威胁……这些散落在不同时空的冲突碎片场景,拼凑出服务行业的残酷现实:部分消费者将支付费用异化为特权凭证,稍有不满便诉诸语言暴力甚至肢体冲突,而身处服务终端的工作人员,往往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毕竟在“丢工作” 面前,“违规还手”太奢侈。
我们并不倡导服务人员痛快还手将冲突升级,但这种暴力面前隐忍与否的选择困境,根源在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失衡。其实,当顾客的怒火烧向一线员工时,企业管理层本该冲在前面成为防火墙,但现实中却常常缺席。甚至,有些企业片面强调“客户至上”,还设置要求员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培训手册,以及模糊不清的“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实质上这都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一线普通员工,忽视对员工基本尊严和正当权益的保护。另外,社会舆论惯于谴责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却鲜少追问施暴者的违法成本。
若制度设计让一线服务者成为矛盾冲突的第一道屏障,却又不给予足够的防护铠甲,那所谓的“专业素养”终会沦为道德枷锁。在暴力前该不该选择隐忍,不该只是一线服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破解困局需要系统性思维。首先,企业应当建立分级响应机制,遇到极端情况时,值班经理必须第一时间介入,安保团队及时到位,绝不能让孤立无援的员工独自面对怒火。此外,行业协会可制定突发状况处置指南等,明确划定“正当防卫”的法律边界,消除从业者“还手即违规”的恐惧心理。并且,相关政府部门也需完善快速处置机制,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
文明消费环境,需要的不仅是服务人员或游客素质的提升,更需要经营者用制度化的手段筑牢防线,让每位劳动者都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挺直腰杆。只有企业真正扛起管理责任,用制度为善良撑起保护伞,那些奋斗在服务一线的身影,才不必在委屈中前行。(朱兰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