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2.5万斤柑桔7天售罄,果园“销冠”照见科研育人新方向

 2025/10/27 16:05:17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忙得招架不住了,大家下单不要下多了!”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曹立老师的玩笑话,道出了“阳光2号”杂交柑桔的热销盛况。据媒体报道,这款柑桔7天售罄25000斤,后台被“求链接”私信挤爆。耗时10余年培育的第五代杂交柑桔,不仅实现“科研+销售”双向奔赴,更打破传统科研育人边界,为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范本。

科研的价值,在于落地生根与普惠民生。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深耕育种60余年,从“金秋砂糖桔”到“阳光系列”,每款品种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曹立团队历经十余年钻研,让“阳光2号”兼具多重风味、软嫩多汁,赢得消费者青睐。而科研并未止步于实验室,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将成熟柑桔推向市场,让科研技术接上“地气”,印证了科研既要攻克难关,更要惠及民生;不仅要有纸上论文,更要有长在地里、甜在舌尖的实际产出。

“不能只让研究生会写论文,要做到全面发展”,这种育人理念,打破了农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跟随老师奔走40多个柑桔产区,在田间找问题、传技术;从2023年全年销售额仅7万元,到2024年线上售出1.6万余斤,再到如今7天售罄,两年“下地进田”与“闯市场”的磨砺,让科研团队既懂育种技术,又通市场逻辑。这种“科研+实践”的培养模式,让农学生告别纸上谈兵,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柑桔需要阳光雨露,青年人才成长也需平台实践与锤炼,让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在市场中迭代。

热销背后,是科研与市场的同频共振,更是信任与品质的双向成就。网友的“求购潮”,既是对柑桔口感的认可,更是对科研机构的信赖。科研团队通过销售端反馈,精准捕捉消费者对口感、风味的需求,为前端育种改良提供参考;学生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直观理解市场需求,让科研方向更贴近民生。如此一来,科研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形成服务市场、扎根民生的良性循环。

反观当下,部分科研仍陷“闭门造车”困境:实验室成果看似前沿,却因脱离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一些农科教育停留在“书本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西南大学的实践说明了,科研要向下扎根,既瞄准产业痛点攻关技术,也搭建成果转化桥梁;育人要知行合一,既传授专业知识,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当科研人员放下“架子”、学生迈开“步子”,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市场终端紧密相连,科研价值才能最大化,人才成长才能更全面。

果园里的“销冠”绝非偶然爆红,而是科研坚守、育人智慧与市场思维的必然结果。它启示我们,有价值的科研终要服务于人,成功的育人终要让学生扎根大地。愿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根,更多人才在实践中向阳生长,书写产学研融合、育新人兴产业的篇章。(孔德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