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集体宣誓引争议,家校互动不是让家长当演员

 2025/8/31 11:04:25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郭元鹏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郭元鹏

8月28日,一段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集体宣誓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许多家长举起右手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有网友认为是形式主义,有推卸责任的嫌疑。8月29日,龙口市教育和体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局已注意到此事,领导要求举一反三,不要再发生类似事件。(8月30日 纵览新闻)

当新生家长们举起右手,齐声宣誓时,这段视频在网上引发的争议,早已超出“是否重视家庭教育”的讨论范畴。尽管学校解释此举是为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还称视频“断章取义”,但当地教体局“举一反三、杜绝类似事件”的回应,说明这场“集体宣誓”触碰了家校互动的“形式主义”红线。家校协同的核心是责任共担,而非让家长当“群众演员”配合表演,这样的仪式感,既消解了家庭教育的严肃性,也偏离了家校合作的本质。

“集体宣誓”难掩形式主义,更易滋生责任推诿。学校强调宣誓初衷是“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但“举右手、念口号”的形式,真能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日常的陪伴、引导与言传身教,而非一场短暂的宣誓仪式。更值得警惕的是,“父母好好学习”的口号若仅停留在宣誓层面,很容易让学校陷入“把家庭教育责任甩给家长”的质疑,仿佛只要家长宣了誓,学校就完成了引导义务,后续孩子教育出了问题,便是家长“没好好学习”。这种看似重视家校协同的做法,实则是用形式主义掩盖责任分担的模糊,既难以让家长真正受益,也会削弱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断章取义”的辩解,不如直面问题本质。面对网友争议,学校将原因归咎于视频“截取片段、曲解本意”,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即便完整视频包含更多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集体宣誓”这一环节本身也存在明显争议:家长是否自愿参与?宣誓内容是否经过充分沟通?仪式是否真能助力后续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仅靠“断章取义”的辩解,只会让公众觉得学校在回避问题。家校互动的前提是平等尊重,学校若想引导家长参与教育,更应通过座谈交流、经验分享、专业指导等务实方式,而非用“集体宣誓”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仪式,将家长置于“配合者”的角色。毕竟,家长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教育方法,而非空洞的口号。

家校协同的真谛,是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而非热热闹闹地走流程。当地教体局要求“举一反三”,正是看到了“家长宣誓”背后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学校主动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倾听家长的困惑与建议,比如针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提供“如何帮孩子调整作息”“怎样培养学习习惯”等具体指导;针对家庭教育难点,可邀请专家开展公益讲座、组织家长沙龙。这些做法无需“宣誓”的仪式感,却能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真诚与专业,也能让家校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本是一句充满正能量的理念,但当它被塞进“集体宣誓”的框架里,便成了脱离实际的表演。家校互动不是“一方安排、一方配合”的单向模式,而是学校与家长站在同一阵线,为孩子成长共同发力的双向奔赴。少些形式主义的“套路”,多些直面问题的“真诚”,才能让家校协同真正发挥作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1+1>2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