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715万建牛郎织女雕塑,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

 2025/7/18 9:28:46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志高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志高

据平观新闻消息,7月16日晚,河南省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就“鲁山县花费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一事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2023年9月8日,由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2025年2月18日,与该事件相关的多人已获刑。

经聘请第三方工程咨询公司对该项目进行重新核算,核定结算造价为2071949.29元。从715万到207万,这座牛郎织女雕塑的造价缩水超七成,荒诞的数字背后,暴露的是公共决策的随意性和监管的严重缺位。一座雕塑,竟能上演如此离谱的“价格魔术”,不禁让人追问:公共财政的钱,到底是怎么花的?

鲁山县的这起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在重大项目决策上的草率。动辄数百万元的公共支出,竟能绕过规范程序,先建后招,甚至围标串标,最终导致财政资金被大肆挥霍。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公众信任的肆意践踏。

公共财政的钱,每一分都来自纳税人,理应用在刀刃上。然而,现实中,类似鲁山县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某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惜砸重金打造华而不实的项目,而真正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领域,却常常捉襟见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让老百姓寒心。

此次事件中,虽然最终多人被问责,甚至有人获刑,但整个过程却拖了近两年。公众不禁要问:为何问题曝光后,调查结果迟迟未能公布?为何直到媒体再次质询,才“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回应?这种被动式、挤牙膏式的处理方式,难免让人质疑监管的效率和诚意。

公共项目的监管,不能总靠舆论倒逼。如果内部监督机制足够健全,审计、纪检等部门能够主动作为,类似的问题本可以在萌芽阶段就被遏制。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问题往往要等到媒体曝光、舆论发酵后,才被重视和解决。这种滞后的监管,不仅无法挽回损失,更会让公众对制度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要杜绝此类事件,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更需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首先,应强化公共项目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并接受社会监督,避免少数人“拍脑袋”决定。其次,招投标过程必须严格规范,杜绝围标串标、虚假报价等行为,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监督。最后,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必须从严从快,不能仅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了事,而应依法追究责任,形成震慑。

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应当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鲁山县的这起事件,给所有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公共决策必须回归理性,监管必须跑在问题前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财政资金花得值、花得明明白白,而不是沦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志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