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式辞职”被盯上,意味着什么?
于永杰
有时候历史的进程会让人觉得很慢,慢到感受不到它在行进。但历史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歇,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会发现,原来已经山高水远,别有一番风景了。
6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 织密织牢制度防护网》一文,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四川成都、广西桂林、重庆九龙坡区等地纪委监委瞄准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现象,探索出多种防范和查办机制。
关心时政的人,这些年亲眼见证了“逃逸式辞职”一步步被盯上的全过程。早在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发布了《深挖政商“旋转门”背后腐败》一文,讲的是一些监管部门官员离职退休后,到企业去任职捞好处的现象。文中提出了临近退休“逃逸式”离职的说法,后来这一说法被进一步提炼为“逃逸式辞职”,成为当年反腐十大热词,并出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三次全会和四次全会上。可以说,“逃逸式辞职”是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逐步被盯上而成为反腐重点目标的。
顾名思义,“逃逸式辞职”肯定不是正常辞职,而是为了逃避责任的“策略性”辞职。这其中也分很多情况:有人是感受到了反腐败的压力,觉得原来的工作岗位捞不到什么钱,不如利用职务影响和人脉关系,到企业去拿高薪;有的是在岗位上确有寻租腐败的劣迹,想要通过辞职来逃避查处。还有一种更为“高明”,这些人可能在其位的时候没有实际拿钱,但为相关企业办了不少事,等时机成熟后,再辞职跳槽让企业兑现好处。这种也被称为“期权”腐败。
其实,从上述几种情况都能看出,“逃逸式辞职”一方面说明反腐败压倒性态势确已形成,在反腐的磅礴之势面前,腐败分子难以招架。他们深知继续“等一等”“看一看”都没有希望了,反腐败只会越来越严,于是只好“逃逸”,从原来的寻租场域中退出。
但另一方面,“逃逸式辞职”也说明反腐败任重道远,反腐败的过程充满复杂性和长期性。所谓“逃逸”并不是“投降改过”,而是变着法与反腐败相对抗,希图通过以退为进等更为复杂的手段保住腐败利益。尤其是其中一些人还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假借“市场行为”掩饰权钱交易本质,采取“层层嵌套”为腐败披上“隐身衣”,进而发展出新型腐败。这些都对反腐败斗争的策略和技巧提出新的课题。
从这些年的反腐败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反腐败整体深入推进,反腐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细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国企领域的“逃逸式辞职”被重点紧盯,就是一个例子。通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这篇文章能看到,各地已经总结形成了许多制度性经验,比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穿透式”深挖细查涉案人员腐败问题,重点核查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是否到原业务管辖范围内企业任职,建立离职前审核制度,等等。
反观美西方一些国家,官员离职后去相关大型企业担任顾问领取高薪,乃是常见现象,我们也都明白,这些企业没有一分钱是白给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在我国被作为腐败现象紧盯,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反腐动真碰硬。在这种高压态势之下,曾经的腐败“阵地”节节败落,反腐败成果日益巩固扩大。在反腐败这场斗争完全胜利前,我们仍然要牢牢记住那句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