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捡菜”闹剧何以传染全网
地里的蔬菜大概从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圈。从白菜到辣椒,从萝卜到红薯……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同款网帖:声称农户已完成收割,大家可“免费”前往捡漏。随着采捡闹剧发酵,一些地里的蔬菜被薅得乱七八糟,农户只好报警。
这一出出闹剧是如何上演的?回溯起来,先是个别网友偶然撞见捡菜场景,提供了一创“灵感”,随手的拍摄与发布悄然走红;一众自媒体账号嗅到了流量气息,以“关注后回复地址”为门槛,争相开启声势浩大的“二创”;一些人不问真假参与其中,咋咋呼呼推波助澜。于是乎,信息提供者“大慷他人之慨”,跟风采捡者不经意间参与了“疯狂偷菜”,农户则莫名“躺枪”深受其害。
网络深度嵌入生活,记录与分享成为常态,而具象化的流量指标,诸如阅读量、点赞量、分享量等已然人人可感、人人可及。加之,注意力经济下,因流量而起的财富神话不时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流量的存在感,使其成为许多人的重要甚至是唯一追求。甭管有意还是无意,随着“流量至上”思维大行其道,离谱谣言常传常新、屡禁不绝,还时常导致“祸水”冲击线下,负面影响愈发凸显。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对于各地发生的“免费捡菜”闹剧,目前都已进入追责阶段。就一个个具体案例,查清脉络、明晰责任,该严惩的严惩、该赔偿的赔偿,才能刹住闹剧传染的势头。同时,易受网传信息影响的跟风者,也理当从这一事件中汲取经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蔬菜。未经主人同意便去“硬捡”,就是肆意窃走他人劳动果实。提高警惕、三思而行,避免被带节奏或成为“推手”,也是网民基本的自我修养。
在网络世界里冲浪,人们已经看过了太多流量的“暗面”,有太多光怪陆离的虚幻泡沫亟待戳破。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要依法严格监管,各大平台同样责无旁贷,把审核环节前移,“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才不会总是亡羊补牢。(杜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