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别让AI造假侵蚀社会诚信根基

 2025/11/20 15:30:17 《科学时评》 作者:湖北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阅读提要

利用AI造假“薅羊毛”,看似给自己薅来了利益,实则侵害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根基。科技向善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护航,才能有效遏制技术滥用的歪风,守护好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

新鲜水果被P成发霉的,鞋袜衣物被P成破洞的,化妆品被P成损坏的……“双十一”热潮刚刚退去,不少电商卖家反映:有部分“消费者”利用AI生成以假乱真的商品破损图,要求商家“仅退款”。一旦平台依据这些“伪证”完成退款操作,商家往往申诉无门,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从利用平台规则漏洞抢券套利,到借助AI技术精准造假,近年来针对电商平台的薅羊毛行为不断升级,逐渐形成具有技术支撑的网络灰黑产业。他们深谙平台规则,精通图像处理技术,能够生成难以用肉眼识别的虚假证据。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关教程、工具在网络上层出不穷,降低了技术作恶的门槛。从法律层面看,恶意薅羊毛行为违背了民法典规定的诚信原则,构成不当得利,情节严重或数额巨大的,涉嫌违法犯罪。有人因利用优惠券漏洞诈骗获刑,有人因钻平台漏洞“薅羊毛”被刑拘……近年来,已有不少案例被依法依规惩处。

利用AI造假“薅羊毛”,看似给自己薅来了利益,实则侵害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根基。当不信任感弥漫市场,每个参与者都将被迫付出更高的成本。商家难以区分诚实消费者与职业欺诈者,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验证投诉真伪;消费者难以甄别商家宣传的真伪,购物决策变得犹豫;平台方则陷入对海量交易行为审核的困境,需要开发更复杂的技术识别欺诈。这些额外增加的运营成本和丧失的社会信任,终将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因技术被错用而产生的薅羊毛行为,仅凭单一主体的“防御”往往力不从心。平台的审核规则常被AI造假利用;监管部门信赖的图片、视频等证据,其真实性也在AI技术盛行的当下变得难以鉴别。面对AI技术带来的新型挑战,我们既需要“以技治技”,通过技术手段筑牢防线,更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让“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共识,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有效应对AI造假对营商环境的冲击。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通过AI技术获取不当利益,本质上都是一种短视的信用透支。消费者或许骗得一笔退款,却可能在平台留下永久失信记录;商家或许骗来短期订单,却永远失去了品牌的信誉口碑。AI造假,踩踏的往往是法律红线,技术是工具,但不能被滥用到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上。

信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隐形货币”,也是数字社会最珍贵的公共产品。科技向善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护航,唯有将技术防范、制度监管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构建政府、平台、商家、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才能有效遏制技术滥用的歪风,守护好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共同筑牢数字时代的诚信堤坝,让数字经济的发展行稳致远。(张双双)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