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直播切片”不能切掉责任

 2025/11/19 16:00:04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刷短视频时,想必你一定刷到过不少头部主播绘声绘色带货的片段,然而据报道,很多这类切片其实暗藏猫腻,很可能根本未经当事主播授权,所售商品也真假难辨。

所谓“直播切片”,是直播带货衍生出的一种商业模式,就是把头部主播带货的“高光时刻”剪成短视频,再挂上商品链接发布并从中获利。一些人看中了头部主播的号召力,大搞鱼目混珠、张冠李戴。有的从名字到头像全套高仿头部主播账号,言之凿凿“主播同款”,实则货不对板,有的切片视频中主播在卖牛奶,底下挂的却是清洁用品的链接……种种乱象,钻的是平台相关规则尚不健全的空子,打的是“无本万利”的算盘。

好生意的评判标准,不是简单的“有利可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商业行为的可持续性,对商家和消费者是否双赢。而直播切片“李鬼”横行,造成的却是多输。首先,坑了消费者。本想着头部主播能靠谱,结果买到了一堆假冒伪劣。其次,“李逵”本尊受害,平白“被代言”砸了信任和口碑。最后,平台生态被搞坏,哪里“李鬼”和假货多了,消费者终会用脚投票、避之不及。

解决直播切片乱象,寄望于消费者火眼金睛或事后维权并不现实,也不公平。据报道,《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出台,其中账号分级管理、直播营销人员黑名单管理等举措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手段,对所有账号一视同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夸大宣传,如果危害消费者利益,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如此,乱搬切片、坑蒙拐骗者才不敢肆意妄为。同时,主播、MCN公司也不能不闻不问,不妨公布是否开放及向哪些账号开放了切片授权,如授权就应承担关联责任。平台也应加强审核排查,还可探索为已授权账号添加切片认证标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直播切片再怎么切,也不能切掉信誉和责任。无论哪一帧,都不是骗子踩在脚底的“登云梯”。(陈雨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