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满嘴网络梗,为什么这么难治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江西一位青年小学教师的课堂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里,她对网络语言大加挞伐:“包什么什么的,666啊那种话……你脑子里其他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这位老师提醒,“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她希望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对网络语言的批判,这不是第一次,恐怕也很难是最后一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网络梗的运用并不罕见,无论是媒体的推送,还是街边的广告,类似的网络梗都并不罕见,却希望小孩子能保持纯净,千叮咛万嘱咐他们“千万不要乱用。”
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在受教育阶段可能确实会有所影响。比如只有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能拿到高分,若是只会一句“666”,一定令家长和老师头疼。他们期待小孩子能够学会更丰富的表达,而不是被网络语言所“宰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不过语言的使用本来也是求新求变的,这是一种难以阻挡、反映着社会心理与文化生态变化的趋势。正因如此,我们今天说的才不是“典雅优美”的文言文,而是白话文。网络语言中或许有“偷懒”的部分,但也有创造的部分,不管人们喜不喜欢,网络热梗都引发了共鸣,激起了使用和表达的欲望。
这也导致了小学生满嘴网络梗很难治。小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每天接触的世界都是语言的输入源。对他们而言,这些词汇是一种社交密码,是融入现实世界的“通行证”。
仔细想想,网络语言并非不可接受。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是,2022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其中就有“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等网络用语。
所以今天要注意的,不是将网络梗一网打尽,而是要识别那些带有攻击、歧视意味的语言,那些裹挟着侮辱、戾气、偏见的表达。比如常被举例的“唐人”(用唐氏综合征来嘲笑挖苦)“谢特”(英文脏话的谐音)等,这些看似“好玩”的词语,本质上是拿他人的处境、疾病以及污秽表达当笑料。原本难以宣之于口的意思,借助网络梗涂抹了一层“幽默”的外衣,似乎就可以正经地被传播了。
这些问题,也许并不在于语言本身——污言秽语何时何地没有呢?小孩子是从哪沾染了这种攻击性呢?这恐怕也和他们接触的世界有关。孩子们如果在社交平台、短视频里看到的大多是互怼、讥讽、标签化的表达方式,那他们自然会模仿这种“语言霸凌”。成年人如果制造了一种对立横生的舆论氛围,那么孩子学会恶狠狠的表达,又有什么奇怪呢?
所以网络梗或许没那么可怕,孩子学会一两句幽默的表达,不意味着就背不出古诗了。更该深思的,是我们究竟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语言土壤:是一个鼓励真诚交流、尊重他人的空间,还是一个靠嘲讽博眼球、用戾气换流量的场域?如果成年人在公共空间里习惯以挖苦为幽默、以攻击为“梗”,那么要求孩子保持“语言纯净”,多少就有点苛责了——他们只是照着大人的样子说话而已。
这也是孩子讲网络梗难治的又一个原因。与其教育孩子,成年人先要规训自己,我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出口成章,就要先以身作则:学会用开放、舒缓的,而非紧张、对立的方式,营造一个值得孩子学习的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