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骑手友好医院要摸准需求脉搏
海凝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在上海金山区从事快递工作10多年的张金龙,参加了一场骑手专属健康服务活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作为上海市首个“骑手友好医院”正式启动。据了解,“骑手友好医院”通过构建“暖心补给+健康守护+人文关怀”服务体系,让小哥的各类不适都能得到快速贴心的响应。
不只上海,目前全国多地都在打造“骑手友好医院”。比如,北京海淀医院不仅解决外卖骑手“进门难”问题,而且线上线下为骑手提供急救培训、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山东潍坊多家医院既开通外卖绿色通道,解决骑手“电梯每层停、爬楼费时”的烦恼,还为骑手开通就医专属通道。此次,金山医院还为骑手提供三维服务体系,“友好”范围更广。
目前,我国外卖骑手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这个庞大群体既面临某些“职业病”,如“因为经常爬楼,膝盖和腿一直酸疼”,又忙于工作无暇就医。而多地打造的“骑手友好医院”,就能填补这一群体健康管理空白,让骑手们享受多种医疗服务。
同时,“骑手友好医院”还着力解决骑手“送餐难”。以往某些医院禁止骑手入内,有的医院电梯拥挤导致骑手挤不进出不来,或者只能爬楼梯,不免影响送餐效率,容易出现超时、差评。如今这些问题在“骑手友好医院”获得解决。这对于保障骑手正常工作、增收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骑手友好医院”是医院改革新尝试。传统公立医院很少为特殊群体量身打造专属服务,如今多地打造的“骑手友好医院”则是医院主动作为,为外卖骑手这一目标人群设计系统的定制化服务。这给其他医院改革打了个样,比如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是医院探索提供特殊服务的对象。
“骑手友好医院”也能给医院本身带来多重利好:首先有力提升了医院形象。“友好”中蕴含公益、关爱等正能量元素;其次能弥补医院餐饮等服务,方便医护人员和患者就餐;其三外卖骑手家属未来也可能选择到这类医院就医。
“骑手友好医院”创造了多赢模式,不仅这类医院和外卖骑手是受益者,而且也展现了城市的温度,对于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有积极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骑手友好医院”如何体现友好是篇大文章,医院主动探索提供定制化服务值得肯定,但还应该听取外卖骑手的意见建议,以骑手需求为导向,完善和细化服务。
“骑手友好医院”的探索,本质上是公共服务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一次温柔俯身,它用定制化的关怀填补了健康保障的空白,也用高效的解决方案化解了职业场景中的实际难题。这种转变不仅让骑手感受到城市的暖意,更为公共服务机构如何适配时代需求、关注特殊群体树立了范本。
然而,这份“友好”不应止步于骑手群体。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群体,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直播从业者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样也面临着职业健康隐忧与公共服务适配不足的困境。未来,期待“骑手友好医院”的经验能从点到面扩散,推动更多公共服务机构主动倾听、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每一份针对性的关怀,都是对劳动者价值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