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班主任私装监控引争议 管理要讲规矩守边界

 2025/9/19 10:29:10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胡欣红

“我校是中考、高考考点,本身已配备先进的AI智能监控设备,部分班主任在未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于教室安装监控设备,实属多余。”近日,长沙某中学一位学生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举报称,该校高一、高二等部分班级有“私装监控”的现象。随后,长沙市教育局回复称,经查,学校确实存在个别班级自行安装监控的情况,已责令未经学校批准、未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擅自安装监控的班级,立即拆除设备。

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合理使用监控是一个不时引发争议的话题。经学生举报后,涉事学校初期整改拖沓,直至再次督促才落实拆除要求,学校在这起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教师管理行为的失当,还折射出教育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核心命题:管理必须守规矩,学生隐私不容侵犯。

管理再难,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4条明确对隐私权加以保护。班主任私装监控的行为,未经学校审批,更未获得学生与家长的知情同意,显然触碰了法律红线。教室虽属集体教学场所,但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交流、课间休憩,仍有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课上的一个走神表情、与同学的小声交流、偶尔的疲惫趴桌,这些本是青春期学生的正常状态,却在私装监控下被无差别记录,不仅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压抑的氛围中,更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隐性伤害。

有支持者认为,加装监控设备能处理失窃、课堂纠纷,减轻管理压力,但这也是对管理职责的曲解。真正的班级管理,应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若确有加装监控的必要,也需经过家长委员会讨论、全校公示等民主程序,明确使用范围与数据规范,而非由班主任私自决定。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用技术手段“控人”。那些私装监控的班主任,或许初衷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保障学生安全,却选错了方式。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懂得自律的个体。学生反对的从来不是保障安全的合理监控,而是被当做“监控对象”的隐性羞辱。真正的纪律,源于教师的科学引导、课堂的生动有趣,源于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而非镜头下的被迫顺从。就像长沙这所中学的学生所言,无差别监控让他们时刻紧绷,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都受影响,这样的管理,早已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拆除私装的监控设备,只是教育管理纠偏的第一步。更深层的命题,在于重建以信任为基石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校需完善管理制度,统一规划校园监控系统,简化教师调用官方监控的流程,避免因手续繁琐导致教师违规操作;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管理思路,摒弃管控思维,学会用沟通代替监视,用尊重滋养自律。当学生在课堂上能自在地思考、放松地交流,教师能通过细致观察而非镜头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的信任才能真正建立。教师要提高尊重学生隐私、人格尊严的意识,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育是一项充满温度的事业,需要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信任培育成长。教室不该成为全景监视场,学生也不该是数据流中的监控对象。唯有守住“尊重隐私、合规管理”的底线,回归育人本质,才能让教育的温度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教育管理真正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