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用工荒,尊严比薪资更重要
高低
据《工人日报》报道,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护理员流失率却高达40%至50%。一边是机构开出高于行业均值的工资、外加补贴却招不到人,一边是护理员干几个月就辞职——这场用工荒的背后是青春被透支的无奈,更是职业尊严缺失的痛。
在某私立养老院,80后护理员黎源入职第二个月,组里12人就走了8个;乡镇敬老院的护理员更辛酸,4人轮班照护30位老人,24小时待命的状态下,曾目睹老人深夜离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体力脑力双透支,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这样的感慨几乎成了护理员的群体心声。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确定的人口老龄化概念,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长远看,我国养老护理业前景广阔,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流动率高的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同时亟须通过政策扶持、定向培养、做大做强、打通人才晋升空间等,让养老护理业真正发挥作用。
人们总以为待遇低是主因,可现实比这更复杂。某养老护理公司负责人坦言,他们足额缴纳五险一金、设夜班补贴,工资高于当地均值,仍留不住人。问题的关键是,藏在“12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时长里,在“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高压下,更在社会认可度低的隐形歧视中。当年轻人觉得干护理就是当保姆,当中年人担忧这份工作没前途,再高的工资也填不满职业尊严的缺口。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的青春透支现象。护理员证书培训教的是基础健康知识,实际工作中却要处理翻身、转移轮椅等高强度操作;行业默认能扛得住夜班是基本要求,却鲜少有人关注护理员的职业生命周期。于是我们看到:年轻人熬不过3个月,中年人撑不过3年,留下的大多是实在没其他出路的从业者。这种透支式用工,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老人的照护体验。
破解留不住人困局,需要跳出涨工资的单一思维,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职业生态。首先,要让护理员干得久,就得给他们“喘息的空间”。机构不妨探索弹性排班制,减少无效加班;工会可通过集体协商明确工时、薪酬标准,把劳动权益写进合同。其次,要让护理员有奔头,就得打通职业上升通道。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序列,这就是个好信号。而且,随着养老护理行业的职业标准不断细化、规范,养老护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技术评级也会相继出台,这就会加大养老护理人员的晋升空间,职业吸引力自然也就大幅提升。最终让护理员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照护专家。更重要的是要让护理员被看见。社区可组织“最美护理员”评选,媒体多报道他们的暖心故事,让社会意识到照顾老人的不是保姆,而是用专业和耐心守护生命的银发守护者。
养老护理不是青春饭,而是终身事业。当我们讨论如何留住护理员时,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让每一位为老人付出的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制度的温度、社会的善意,更需要每个家庭的理解——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护理员,明天我们的父母就会如何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