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85万采购299元设备:问责之后更需制度补漏

 2025/9/8 13:41:30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黄梅阁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黄梅阁

今年5月,“重庆某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引发社会关注。9月6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调查情况通报证实,该学院采购的“普联TL-R473G出口防火墙”,中标价格为85万元一台,但该型号产品在某电商平台普联官方旗舰店售价仅299元。最终多人被立案审查、专家遭解聘、企业被罚款9000元。

从调查结果来看,这起事件呈现出多重责任主体集体失守的特征。涉事企业洪正公司虚假承诺、恶意扰乱采购秩序的行为固然可耻,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采购链条上各环节的失职失责。作为采购方的该学院,从分管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存在履责不力、把关不严的问题;代理机构市政采购中心未能切实履行委托职责,工作人员机械执行采购程序;评审专家更是将严肃的评审工作流于形式。这种“集体走过场”的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前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中存在着制度性漏洞。虽然调查未发现利益输送问题,但各环节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恰恰构成了对公共资金最危险的威胁。

重庆市对此事件的处理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零容忍的态度。从学院分管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从代理机构到评审专家,责任追究层层深入、不留死角。特别是对涉事企业的处罚,虽然9000元罚款相对于85万元的采购金额看似微不足道,但将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并禁止三年内参与政府采购的组合拳,让违规企业真正尝到了失信的苦果。这种既处理具体责任人又整治市场环境的双管齐下做法,彰显了当地政府规范政府采购秩序的决心。

然而,个案处理只是治标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推动制度层面的系统性改革。纵观近年来政府采购中的问题案例,共同特点都是披着“程序合规”外衣的实质违规。这说明现行政府采购制度过分注重形式审查,而忽视了实质监督,为权力寻租和投机取巧留下了可乘之机。当技术参数可以随意定制、评审过程可以敷衍了事、价格比对可以形同虚设时,公共资金就不可避免地沦为待宰的羔羊。

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首要任务是建立智能化的价格监测机制,将政府采购报价与主流电商平台实时比对,对异常价格自动预警。其次要改革专家评审制度,推行盲审与责任追溯相结合的模式,将评审质量与专家信用直接挂钩。再者要推进全流程阳光操作,除涉密项目外,从需求制定到验收结算的所有环节都应当向社会公开。最后要强化联合惩戒,建立跨部门的信用约束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这些措施看似增加了管理成本,实则是防范更大财政浪费的必要投入,就像给高速公路安装护栏,虽然需要钢材支出,但能保障行车安全。

这起事件更警示我们,公共资金监管绝不能止步于程序合规的表面文章,必须追求实质正义的深层目标。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应当经得起良心和法律的拷问。当技术参数设置不再“纸上谈兵”,当专家评审拒绝和稀泥,当价格核查真正较真碰硬,政府采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对纳税人负责,更是对公权力公信力的维护。期待各地能以重庆案例为鉴,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在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执行监督、培育诚信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政府采购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交易,让公共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