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纸质火车票退场,别堵了老年人的“便利出口”

 2025/9/2 10:37:1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赵贵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赵贵(重庆师范大学)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无纸化改革本是为了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当前从医院的电子挂号、政务大厅的线上办理,到公交地铁的扫码乘车、超市的自助结账,无纸化场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这份“便利”对老年人而言,却可能变成“不便”:部分银行网点缩减人工窗口,老年人取养老金时,要么在自助机前反复摸索操作,要么在仅存的人工窗口前排队等候,陷入两难抉择;有些景区取消纸质门票,仅支持手机扫码入园,不会操作的老人只能在入口处看着长队人工入口焦急徘徊,不知如何求助;甚至社区通知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重要信息,也多通过微信群发布,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常常因收不到通知而错过时间。

这些现象并非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相关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熟练使用手机应用老年模式的占比仅为8.1%。当社会全速迈向无纸化,如何让老年人不被“甩在身后”,成为亟待解答的民生考题。

当车站以“科技化”之名全面取消纸质车票,却未配套足够的“适老措施”,本质上是将老年人排除在“便利”之外。科技化的核心是“让生活更美好”,而非“让一部分人更便利,另一部分人更困难”。如果所谓的“科技进步” 需要以牺牲老年人的出行权益为代价,这样的“进步”显然偏离了初心。

当前部分车站为追求运营效率、压缩人力成本,过度缩减人工窗口。这一情况对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影响尤为显著。他们本就难以通过线上渠道处理改签、退票等复杂业务,如今线下窗口又“一位难求”,往往要花费远超以往的时间排队等候,甚至可能因错过时效而耽误行程,原本简单的问题解决流程变得格外繁琐。

真正的科技化,从来不是“一刀切”地取消传统服务,而是在“创新”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面对老年人对纸质车票、人工服务的实际需求,首先要守住“线下兜底”的底线。事实上,受限于人工成本控制,不少车站本就存在窗口开放数量不足的问题,若再因推行电子客票盲目缩减,只会进一步加剧服务缺口。因此,车站不应以“技术替代”为由压缩人工服务,反而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专窗”,配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人员,专门为老人提供购票、打印报销凭证、查询车次、办理改签退票等服务;同时在检票口设置“人工核验通道”,老年人只需出示身份证,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快速确认购票信息后即可放行,避免因“不会扫码”“找不到电子票”而被拦在检票口外。

取消纸质车票与照顾老年人需求并非对立, 只要多些换位思考,多些细节设计,就能让科技化的红利覆盖到每一个群体,包括那些走得慢些的老年人。我们追求科技化,是为了让社会运行更高效,让每个人的生活更便利,而非让一部分人“掉队”。当我们为电子客票的便捷欢呼时,别忘了那些在候车厅里攥着身份证、眼神迷茫的老年人。真正的科技化,从来不是“淘汰旧的”,而是 “包容不同的”。如何让老年人能从容地走进火车站,顺利地坐上列车,这才是科技服务民生的终极意义,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担当。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赵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