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AI第一课”如何上出好效果

 2025/9/5 15:30:20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新学期开始,本市1400余所中小学将实现AI通识课程全覆盖,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各校老师正在积极准备这门新课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程设置亦需与时俱进。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诸多方面,也成为社会通识的一部分。此前,教育部发布指南,要求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本市拿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通过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等举措,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

如今AI通识课在本市中小学全面铺开,标志着相关工作方案已经转化为现实行动。这既能帮助青少年初步掌握AI工具的使用逻辑,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智能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建立辩证看待科技的意识。这种启蒙,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话说回来,将AI引入教育并不是“教教编程”那么简单。如何上好“AI第一课”,牵涉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设备采购等多方面工作。这些“课”备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AI通识课的最终成效。

目前,本市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积极筹备新课。师资力量上,有的引入“智力外援”,邀请专家手把手指导任课教师;课程获取上,有的邀请从业者进校园开讲座,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学术支持和资源;授课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单向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动手体验,通过把课堂搬入人工智能实验室,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新技术的无限魅力。北京作为“人工智能第一城”,技术应用场景多,智能企业分布广,上好AI通识课具有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会让“AI+教育”释放更大效能。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上好AI通识课,细心呵护那些好奇的眼睛、创造的星火,也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积蓄力量。(雨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