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比甲醛超标更“毒”的是利欲熏心

 2025/7/23 15:25:32 《科学时评》 作者:湖北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150万元的检测报价里,藏着145万元的利润;同一间房,不同公司检测结果能差出3.5倍;调高采样流量,制造“甲醛超标”假象……日前,媒体暗访6省14家机构,揭开了甲醛检测的黑幕。

甲醛检测本应是守护健康的防线,这个本应守护健康的行业,自己先染上了“毒”。由于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在“居住新装修未检测甲醛的房间里,导致患急性白血病”“装修、家具甲醛超标,孩子查出血癌”等商家制造的“甲醛焦虑”催动下,对检测机构的“权威报告”深信不疑。殊不知,一些所谓的权威检测机构与甲醛治理公司合谋,检测数据的高低也可以“因价而变”。

按理说,甲醛检测需第三方机构出具CMA报告,但在媒体暗访中,有的机构连CMA资质都没有,却敢对外宣称“权威检测”;有的机构虽有资质,却和治理公司进行利益互换,“你给我钱,我给你合格报告”。有些机构靠“挂靠”“租借”资质蒙混过关,造假行为“民不举官不究”,相比成百上千万的利润,较低的处罚成本根本不足以产生震慑。

甲醛检测的造假之风,损害的是整个甲醛检测行业的公信力。甲醛检测的核心是信任,“假报告”“假治理”泛滥,消费者不敢再相信任何“达标”承诺,正规机构遭遇“劣币驱逐良币”,必然会给全行业蒙上阴影。

甲醛是隐形杀手,但比甲醛更可怕的,是利欲熏心的贪念。市场监管部门要扎紧资质篱笆,对检测机构实行全流程追溯:检测设备是否校准?检测人员是否持证?报告数据是否可查?对造假机构,不仅要罚出痛感,还要纳入“黑名单”。行业协会要制定诚信公约,推动检测、治理分离,规制“一手检测、一手治理”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让消费者能快速识别靠谱的机构。

甲醛检测治理,关乎老百姓的呼吸健康。真正的“母婴级”,不是靠数据吹出来的,而是靠良心做出来的。(周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