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高铁服务问题不能只靠“乘客自救”

 2025/7/23 8:48:23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陈喜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陈喜 (广西大学)

近日,高铁一次性座套在各大电商平台走俏,成为暑期出行的“网红”用品。这些座套材质多为无纺布或塑料,设计贴合高铁座椅形状,售价从1元多到十几元不等,部分店铺月销量已超2万件。其热销背后,是乘客对高铁座椅卫生状况的担忧。据12306客服介绍,高铁座椅套目前难以做到每日清洗,仅定期清洁,且晚间会对车厢消毒。对于乘客需求,铁路部门暂无售卖一次性座套的计划,乘客只能自行网购。(7月21日 光明网)

面对高铁一次性座套的热销,部分网友表示支持,认为一次性座套是应对高铁座椅卫生状况的合理选择,尤其对于皮肤过敏、经常出差的乘客来说,是一种方便且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但也有网友认为使用一次性座套是“利己主义者对自己利益的精致展示”,甚至觉得这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直言“有洁癖就不要乘坐公共交通”。

部分公众购买高铁一次性座位套,并非是对于卫生的过度追求,而是对于“破坏公共卫生行为”的无奈式自救。当下,高铁上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有人脱鞋将脚置于桌板,有人肆意踩踏座位,还有人刮完头发便往座位上蹭。铁路12306客服表示,目前高铁仅能定期清洁,常规更换周期为180天。但一趟跨越数省的高铁,始发站消毒后历经多次上下客,汗渍、皮屑、食物残渣等“不可见污染”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滋生细菌。更何况,夏季乘客衣着单薄,座椅与皮肤接触面积增大,儿童尤其敏感。如此情境下,部分乘客购买一次性座位套,实属情有可原。

保障座位卫生本是铁路部门职责所在,乘客自行购买座位套,实则是将本应由公共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部分转移到个体身上。背后是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失衡,以及个体在面对公共服务不足时的无奈妥协。

近年来,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许多高铁上引发的矛盾,从高铁能否吃泡面的争论,到熊孩子吵闹引发的乘客间冲突,都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供给与个体差异化需求的断层问题。乘客自带泡面是对公共服务未能提供多样化餐饮选择的不满;孩子哭闹引发的冲突实则暴露了公共服务对“特殊群体”的关照不足。

在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长期注重“普惠性”“标准化”,这在资源有限的阶段是高效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体验有了更高的期待。在高铁出行中,乘客不仅希望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还对乘车环境的舒适度、餐饮的品质和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曾经高铁的公共服务模式,需要跟上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这种期待的实现,既需要公共服务的升级,更需要社会心态的成熟——在理解多元、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共同重建公共空间的信任与规则。

对公共服务提供者而言,需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在“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找到弹性,如设置静音车厢、提供不同价位餐饮、提升公共服务的透明度与标准化,用精细化服务减少规则冲突,同时,也需制定更加明确、细致的公共空间规则,明确个体行为自由的范围和限制,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处机制,确保规则的有效执行。对社会公众而言,需在“个体权利”与“公共责任”之间建立共识,理解公共空间的“共享性”意味着必要妥协,同时尊重少数群体的合理需求,遇到侵犯权利的行为也要大胆提出制止,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当人们开始认真争论“泡面气味”“孩子哭声”“座椅卫生”等高铁服务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对“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有了更高期待。争议或许难消,但每一次讨论都是文明生长的契机。唯有服务提供者更“用心”,社会成员更“同心”,乘客们方能在疾驰的车厢里,共同抵达“有尊严的公共生活”这一目的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陈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