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在京发布

纪录片中展示的发射场景。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7月12日,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在京发布。纪录片以嫦娥五号任务从发射到回家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为主线,以“纪录+科普”的方式再现了嫦娥探月的神奇之旅,用“纪实+动画”的形式讲述了嫦娥探月的科学原理,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董保同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嫦娥一号月球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嫦娥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通过视频发来寄语。
近十余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嫦娥五号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5%以上,引进器件所占经费比例大大下降,在20%左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引进的器件主要是电子器件,这部分器件国产化发展很快,有很好的替代前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尽管嫦娥六号是嫦娥五号的备份,但其国产化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胡浩表示,继嫦娥五号成功取样之后,嫦娥六号的目标是在月球背面着陆、取样并返回,这在工程上仍有一定难度。在月球背面取样并返回有新的要求和目标,包括用新的中继指示来支撑通信、程序设计的创新等,这意味着嫦娥六号将会有新的技术亮点。
胡浩告诉《中国科学报》,航天发展必须要靠器件、材料、合适的工艺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支撑,因此它带来的不只是新的方案或想法,更是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发展。同时,航天领域的大国工匠很多,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从事的都是“见功夫、见能耐”的工作,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
《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监制,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一年完成制作,计划于今年7月28日在各大平台同步播出。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