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丘成桐:鼓励学者想大问题,不要计较于“拿帽子”

 作者: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12/28 12:14:09 字体大小:

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经历堪称顶级科学家的标准版本:22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27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如何看待和应对顶级科学家之间的分歧?

对于很多人质疑的“为什么要给科学家这么多钱”,丘成桐又会如何回答?

他坦言,研究数学不是为了“帽子”,那又是为了什么?

近日,70岁的丘成桐现身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2019年度盛典,并就上述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

《中国科学报》:您作为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沃尔夫数学奖得主,是当之无愧的顶级科学家。最近有一个讨论“如果顶级科学家之间有了分歧怎么办?”,您如何看待?

丘成桐:

我不觉得有什么分歧的可能,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当然,每个真理的深度和每个人了解真理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意见不一样。

有些人不做科研几十年了,他们的意见已经脱离最前沿的科学,没有深度了!

打个比方,假如我现在去批评我儿子做的生物实验,那就可笑了,因为我懂得的生物知识是50年前学过的。

但是,哈佛大学在聘请全职教授时,邀请20多名世界级的专家发表意见,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即使如此,有些极为重要的学术走向,也往往被专家忽略掉。

春秋战国的学术、希腊的科学和20世纪的基础科学能大放光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兼容并蓄。

当年量子力学开始发展时,爱因斯坦极力反对。

当时,他正在全力推动广义相对论的想法,因此提出量子纠缠的概念。他认为,这是量子力学不成立的缘故。

几十年后,实验证明他是错误的!然而,这个漂亮的错误却引发了近代量子通讯的大发展!

在数学上,没有证明;在物理学上,没有实验没有计算,一切猜测都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科学报》: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人财物的投入,您认为人财物这三方面应各占多少比重?

丘成桐:

人才是所有科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单纯靠机器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好的科学家,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完成第一流的科研。

不是有人说“钱学森一个人能够抵挡五个师的兵力”么?人才比所有东西更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第一流的人才,全世界都会争取,争取的条件极为复杂。除了薪资,还有很多重要的考虑,其中包括学术文化背景。

所以,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学聘请名教授比中国大学容易得多!因为它们历史悠久,又已经有一大群杰出的学者!

至于机器,假如没有最先进的机器,就没有办法做第一流的工作。

20世纪以来,很多重要的工作,无论是物理学、化学,还是生物学的突破都和机器的发展有关,好的机器也可以吸引第一流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报》:中国虽然有很多顶级的科学家,但在高能物理方面,国际顶级科学家可能还不足1%。有时候会出现科研进展和成果,最后由外国人主导的现象。对此您怎么看待?

丘成桐:

中国大部分基础科学的硏究,都还是受外国科硏启发,真正原始的有大影响力的学术想法不多!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引进国外的科学家并且融会贯通他们的想法,一面吸收,一面努力向前走。

现在环境不错,我们也有信心短期能够追得上人家。不过,距离最前沿的科学,我们比不上一些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

至于我国高能物理,我们其实很惊讶地看到,二三十年来进步很大。我们做了几个重要的实验,都是很难得、很重要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您曾说过,在近代数学的文献中,陈省身和周炜良的名字不断地出现。20世纪中,有资格排名在前一百名数学家的中国学者恐怕只有他们两位。如今,世界前一百名数学家中有出现新的中国学者了吗?有或者无,您认为是原因导致的?

丘成桐:

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功利主义”。

想看到一毛钱投进去,多少钱能够产出来?基本上科学家不应是这样的做法的。

我将19世纪以来几百个数学家看了下,所有的科学家除了个别几个,都是家里有一定财力的。

很多人反对说,我们为什么要给科学家这么多钱?

但是你要晓得,好的学问是需要学者能够坐下来好好思考的,不是天天为我家小孩上学没钱,买菜钱不够而烦恼的。

基础科研想要提升,一定要财力投入,否则做不好。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学者,在安居乐业后,能够想一些大问题,不要志气短小,斤斤计较于“拿帽子”,我们的学问水平很快就会提升。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国家加强对数学领域的重视,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等,您如何评价?您觉得这些政策和文件对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人才的培养有无实质性帮助?

丘成桐:

这表明我们国家对于数学的重视。

了解到中国工业还是需要基础学科进去帮忙的,这是很好的事。

但是落实到具体行为,不是靠文件规范的。不是说文件出台,就会改变部分科学家做学问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总体还是比较少,我们期望“钱能够用在刀刃上”,能鼓励更好的人才。

但是经费是不是给最好的做学问的人才在用?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公平?这些不应该看“帽子”。

《中国科学报》:众所周知,国内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数学一直占据优势,在国际奥赛上也频频展露头角。为何长大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后,我国数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却落后于国外?国外有无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丘成桐:

奥赛其实就是个“小帽子”。如果不是奥数竞赛,小孩子生下来就对数学有兴趣的其实不多。

奥数好不好,跟以后数学前途关系不大。

比如,美国的奥数就是依靠兴趣来做的,不是看在升学加分才来做的,我一直都是为了找到数学的真理来做事。

《中国科学报》:近些年人工智能、5G高度发展,数学的作用逐渐彰显。请您给中国数学的发展、数学人才的培养提点建议。

丘成桐:

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直接把钱分配到好的大学,让它们用,看它们每年产出的成果多少。

我去清华大学帮忙,学校就给了我很好的自由度,所以我们所办得很好。

其他地方要给我们“帽子”,我们一律不要。

我们不是看“帽子”,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人们生活的规律来研究数学的。

(来源:科学网)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