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声“杀手”认识隐形误吸的危害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老人或儿童在进食时发生呛咳,严重时食物误入气道,引起误吸。老年人是误吸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生误吸,甚至反复误吸,极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导致病情加重、免疫力下降,甚至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与进食或饮水时突然呛咳、脸红、气喘等明显反应不同,“隐形误吸”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医学术语,正成为威胁老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不易发现”是最显著的特点
隐形误吸,医学上称为“沉默性误吸”,指的是在吞咽过程中,食物、液体或口腔分泌物没有完全进入食道,而是部分或全部渗入气管、支气管,却没有引发剧烈呛咳、喘息等典型反应的现象。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一科的芦蔚介绍,正常情况下,人在吞咽时气道会自动闭合,食物顺利进入食道。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吞咽功能会自然衰退,吞咽肌肉力量减弱、协调性下降,气道闭合的“开关”变得不灵敏,就容易出现“漏网之鱼”。尤其是患有脑梗、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老人,吞咽功能受损更严重,隐形误吸的风险会大幅增加。而隐形误吸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无声无息”。“一次少量的误吸可能不会立刻引发症状,但长期累积会导致反复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严重时还会引发呼吸衰竭、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研究数据,在65-79岁的健康老人中,隐形误吸的发生率约为35%-40%;而到了80岁以上,这一比例会飙升至50%-65%。这意味着,即使是没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每2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存在隐形误吸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隐形误吸的“隐匿性”导致其实际发生率可能比数据显示的更高。在医院的老年科、康复科,医生通过“吞咽造影检查”(金标准)发现,约70%存在隐形误吸的老人在日常进食时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既不会呛咳,也不会喘息,家人和护理人员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发现。这种“无症状的隐形误吸”往往最为危险,风险在数月甚至数年内不断累积,最终以“反复肺炎”“呼吸衰竭”的形式爆发,而此时再进行干预,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存在高发人群,也有一些外部诱因
家住老旧小区的王先生今年85岁,身体还算硬朗,就是三年前得过一次脑梗后,说话有些含糊,吞咽也变慢了。儿女们觉得老人能吃能喝,只是偶尔会清嗓子,没太当回事。可近半年来,王先生频繁发烧咳嗽,先后三次因肺炎住院治疗,每次出院没半个月就复发,医生也查不出明确的感染源。
直到第三次住院时,在呼吸科医生的建议下,王先生做了一次吞咽功能评估。家人这才知道,原来他在吞咽时,食物无法完全进入食道,有少量粥糜和水会“偷偷”渗入气道,但由于脑梗导致咳嗽反射迟钝,他没有出现明显呛咳。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隐形误吸”,让气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导致反复肺部感染。
“原来不是感冒,是吃饭惹的祸!”王先生的儿子得知真相后懊悔不已。之前总觉得老人能自己吃饭就是好事,从没想过吞咽慢背后藏着这么大的风险。
芦蔚介绍,隐形误吸存在一定的高发人群。例如80岁以上的老人因吞咽功能自然衰退、气道保护能力下降,是隐形误吸的主要人群;患有脑血管疾病(脑梗、脑出血)、帕金森病、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的老人,吞咽肌肉协调能力受损,咳嗽反射迟钝;长期卧床、依赖鼻饲、术后恢复期、口腔功能障碍(如缺牙、口腔溃疡)的老人,吞咽难度增加。此外,一些生活习惯不良的老人也可能会出现隐形误吸,如进食速度过快、注意力不集中(如边看电视边吃饭)、饮酒后进食的老人,都容易因吞咽动作不协调引发误吸。
而除了年龄等因素外,食物质地不当、口腔问题和某些药物影响也可能会造成隐形误吸。“过于稀薄的液体(如水、米汤、清汤)流动性强,容易快速滑入气道;过于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汤圆)或块状食物(如未切碎的肉类、蔬菜),老人咀嚼不充分,吞咽时容易堵塞气道或残留于咽喉部,引发误吸。”芦蔚说。口腔清洁不到位会导致分泌物增多、细菌滋生,不仅会增加误吸后的感染风险,还可能因分泌物残留引发隐形误吸;部分老人服用镇静类、抗组胺类药物后会出现嗜睡、吞咽反射减弱,此时进食容易引发误吸;进食速度过快、每口食物量过多、进食时体位不当(如平躺、低头弯腰)、餐后立即平躺,都会增加误吸风险。
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其实可以识别隐形误吸
“它不容易被发现,是不是就没办法预防了?”“我们总不能每次吃饭都问一句:有没有咽下去?有没有不舒服吧?”……
对于这些担心,芦蔚表示:“隐形误吸虽然没有明显的呛咳症状,但并非无迹可循。家人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危险信号’。”她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信号包括:进食后频繁清嗓子、咳嗽(非剧烈呛咳),或出现声音嘶哑、咽喉部有异物感;不明原因的低热、乏力,尤其是进食后体温轻微升高;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短期内多次住院治疗肺炎,且感染部位多在双肺下叶;进食时表现为咀嚼缓慢、吞咽犹豫、食物残留于口角或口腔内,或进食后出现呼吸急促、胸闷;体重莫名下降、食欲减退,可能因吞咽不适、担心呛咳而减少进食量;夜间睡眠时出现打鼾加重、呼吸不规律,或晨起时出现咳嗽、咳痰。
芦蔚提醒,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情况,应及时带老人去医院的康复科、耳鼻喉科或老年病科做吞咽功能评估,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饮水试验、吞咽造影、内镜检查等,能准确判断老人是否存在隐形误吸及风险等级。
家庭预防可从饮食、体位等入手,让老人的吞咽更安全
今年70岁的陈先生患有帕金森病,他的女儿小陈发现,父亲最近吃饭时总是咀嚼很久,偶尔会清嗓子,有时喝口水后声音会变得嘶哑。联想到邻居家老人因误吸住院的事,小陈赶紧带父亲去医院做了吞咽功能评估,结果显示陈先生存在轻度隐形误吸风险。
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小陈开始调整父亲的饮食和护理方式:把米饭煮成软烂的粥,蔬菜切碎做成泥状,肉类炖得酥烂;给父亲喝水时,用带刻度的小勺子每次只喂一小口,等父亲完全咽下再喂下一口;进食时让父亲保持坐姿,背部靠直,头部微微前倾,餐后保持坐半小时再平躺;每天用生理盐水帮父亲清洁口腔,定期带父亲做吞咽康复训练。
一段时间过后,陈先生再也没有出现过清嗓子、声音嘶哑的情况,也没有发生过肺部感染。“原来只要细心观察、科学护理,就能避免危险。”小陈感慨道,很多老人的隐形误吸,其实都能通过早期识别和正确护理来预防。
“确实,预防才是最关键的。”芦蔚说,这需要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首先,调整进食姿势与技巧,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建议老人进食时用正确的体位坐直,头部稍微向前倾,绝对不要躺着或半躺着吃东西。“下巴微收”这个动作可以缩小气道入口,关闭喉咙,让食物更容易进入食道而非气管。同时,避免边吃边聊,叮嘱老人每一口食物都要充分咀嚼,吞咽干净后再吃下一口,不要催促。还可以在每吃几口食物或喝几口流质后,空咽一下口水,确保口腔内没有残留。
在食物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柔软、易于成型、不易松散、黏稠度适中的食物,避免太干太碎(如饼干、坚果、蛋糕屑等),也不要选择太稀的液体(如水、清汤、牛奶等),因它们流速快,最容易引起误吸。比较推荐糊状食物,如菜泥、肉泥、米糊、土豆泥等,或将水、果汁、汤等调制成类似蜂蜜或布丁的黏稠度,这已在临床上证明能显著降低误吸风险。“还可以选一些软食,如蒸蛋、豆腐、烂面条等。”
同时,建议加强老人的口腔清洁。清洁的口腔能确保即使有少量误吸,进入肺部的细菌也大大减少。所以建议饭后立即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对于卧床者,家属应协助其进行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或口腔清洁棉棒,仔细清洁牙齿、牙龈、舌面和上颚。还要定期检查牙齿,确保假牙合适,没有松动,避免因咀嚼不充分而增加风险。
另外,管理胃食管反流也很重要。胃酸反流是隐形误吸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夜间平躺时。建议睡前2到3小时不进食,给胃部足够的时间排空;如果老人有反流问题,睡觉时将床头抬高15-30度,利用重力防止胃酸反流。如果老人吞咽功能明显下降,应寻求言语治疗师或康复师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吞咽功能训练。(记者 张梦莹 通讯员 帅慧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