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健康生活>正文

早产率上升困局:可预测,难预防

 2023/11/20 9:16:17 健康生活 作者:中国科学报 杨慧霞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杨慧霞

编者按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340万早产儿,超过新生儿总数的1/10。早产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中国科学报》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详谈了我国早产发生率上升背后的原因,以及相关问题的破解之道。

在全球范围内,早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约有90万名儿童死于早产相关并发症。这些死亡中,3/4可以通过当前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避免。

在我国,早产的发生率约为7%~10%。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高龄孕妇的增加和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发生率的上升,我国早产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早产原因复杂

胎龄在37周以下出生的活产婴儿被称为早产儿。根据妊娠时间,新生儿胎龄不足28周属于超早产;胎龄在28周至32周内属于早早产,胎龄在32周至34周及34周至37周内,属于中、晚期早产。

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存活率越低。早产儿由于机体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力低下,患病风险增加。

为何会发生早产?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其中,自发性早产的原因包括未足月胎膜早破、感染、双胎或多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子宫畸形、宫腔过度扩张、羊水过多以及母胎应激反应等。其中,感染和胎膜早破是最主要的原因。

与自发性早产关系最密切的感染性疾病是绒毛膜羊毛炎。25%~40%的早产由宫内感染引起,感染途径多为上行性感染。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肾盂肾炎和肺炎也会导致早产的发生。尤其是亚临床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因此,妊娠期女性如果出现阴道炎症或泌尿系统感染,以及高热等全身感染,应积极治疗。

另外,这些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双胎妊娠的比例明显增加。但在临床上,我们还是建议移植单个胚胎,以降低早产风险。

医源性早产是因孕妇或胎儿合并严重并发症需要提前分娩而发生的早产。在我国,医源性早产的发生率不足1/3。

此外,还存在一些原因不明的早产。因此,在预防、减少早产工作上,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适时预测,改善早产结局

近年来,研究人员积极创建自发性早产预测方法,常见的有宫颈长度及形态的超声测量、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测定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检测。

正常情况下,孕妇宫颈长度应大于30毫米,妊娠32周后随着孕周增加,宫颈长度开始变化。我们团队的研究表明,宫颈长度<30毫米、<25毫米和<15毫米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分别是宫颈长度≥30毫米孕妇的6.9倍、11.1倍和20倍。

我们建议有早产或晚期流产史的孕妇在妊娠16~24周使用标准方法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25毫米即为宫颈缩短。无早产史的孕妇可在孕18~22+6周进行超声胎儿结构筛查时,经腹部超声观察其宫颈形态和长度变化。明确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可在孕12~16周做预防性宫颈环扎术。

fFN是存在于绒毛膜与蜕膜连接间隙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糖蛋白。一般妊娠22周后直到临产前,在正常孕妇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检测不到fFN。但若出现生殖道感染或宫缩,fFN检测可能呈阳性。因此,有自发性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宫颈手术史、生殖道感染史等的孕妇,可进行fFN检测。

IGFBP-1可在孕妇血液和羊水中检测出,在宫颈分泌物中检测到的是高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pIGFBP-1)。因为分娩发动时,胎膜与蜕膜分离,少量的pIGFBP-1会渗到宫颈分泌物中。数据显示,在48小时、7天、14天内分娩的孕妇pIGFBP-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2%和92%。

总之,阴道及宫颈分泌物中的fFN测定和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可作为自发性早产单独预测的指标,临床效果已较为准确成熟。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应适时进行早产预测,对于有症状的先兆早产孕妇应给予宫缩抑制剂保胎及促胎肺成熟治疗等,以改善早产结局。

科学备孕,为妊娠期护航

那么,如何才能让胎儿顺利降生、母亲平安分娩呢?

对于经产妇,若有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应在备孕前告知医生,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积极干预。如果是感染因素,就要进行针对性预防治疗;曾发生过妊娠中晚期不明原因破水随后流产或早产的,可能宫颈机能不全,再次妊娠应及早监测并进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有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可以通过手术予以纠正。

对于初产妇,要先进行相关的身体检查,筛查母体是否患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或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如果母体患有慢性病,要将病情控制平稳后再备孕,降低早产风险。

孕妇年龄<17岁或>35岁,妊娠间隔过短或过长,均可能增加早产风险。因此建议备孕女性选择适宜的妊娠年龄,且最佳妊娠间隔为2~5年。

另外,过度消瘦或肥胖的孕妇也易发生早产。这类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根据《中国孕妇、乳母膳食指南(2022)》,备孕女性应每天进行一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监测体重,调整体重至适宜范围;愉悦心情,充足睡眠;少喝含糖饮料;不吸烟,远离二手烟;不喝酒。

一般而言,妊娠期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18.5,孕期体重增长11~16kg为宜;18.5≤BMI<24,体重增长8~14kg为宜;24≤BMI<28,体重增长7~11kg为宜;BMI≥28,体重增长5~9kg为宜。但需注意,孕期不宜过度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宫缩,常表现为腹部发紧、坠胀感等,应立即就医。

孕妇妊娠14周后,可能出现生理性宫缩。如果频次较多,例如休息情况下每小时达到3~4次以上,应及时前往医院。如果确定有早产风险,我们会在孕妇妊娠34周前给予硫酸镁治疗,以对胎儿进行脑保护,防止脑瘫。

多年来,我和团队在预测和治疗早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只要早产的原因不能完全明确并去除,完全防止早产就是不现实的。防止早产仍然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陈祎琪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